我们为什么要开这门课?
一、只有“言”,没有“文”。
在文言文的教学上,传统课堂非常注重字词的讲解和句子的翻译,反复的灌输文言实词、虚词、语法的用法,这固然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但文言文学习局限于此。因为这样会使文言教学深陷在繁琐和纯技术训练的泥淖中,无法文言文中文化学意义、人文性价值。
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通过人文素养的积淀,塑造一个传统文人完整的人格、文化的品格,进而提升了他们言语生命的境界,最终自发的形成自我的语言运用能力。其实古代相当多的作家拥有高超的语用能力,而几乎没有接受过“文言知识”的训练。从古代文学宗师巨擘李白和苏轼来看,李白达成盛唐诗歌的巅峰,苏轼则是北宋文坛的领袖。李白以自我的真情至性为诗,以自然本色的表达为诗。正因如此,故李白的作品是以天真的赤子之心去拥抱理想的人生,不以炼字修句、雕镂修饰为尚。苏轼也认为,文章不必执泥于语言形式的雕琢,就是自己本真的表达,“了然于心”才能“了然于口与手”。
二、只有“篇”,没有“人”。
只有零星的篇,不见完整的人。在主题集锦式编排中,文言选文只是根据主题的契合跳跃式的编排入单元,且同一个作家的作品分散到六年之间学习,学生无法从零碎的诗文中树立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基本脉络的认识,也很难形成对某些著名作家的认识,比如说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立体认识。在中国的传统中,没有纯粹的作家,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本位,从来没有把写文章当做一件什么特殊的技艺,写文就是为人为官的外在显露。
古语云“文如其人”,文章能够洞察一个人的为人品相、为官取向。文章只是作者在特定人生阶段中的“咏怀”,包含修身理念、治国思想、仕途感触等。许多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并且古文的历史背景知识尤其缺乏。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能系统的解读“人”——沿着历史长河追寻写作缘由,在重要节点深度挖掘写作情绪,和作者一起经历那段人生旅途,并且从人性角度,还原出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在文言文知识的“同化”上就面临着很多“疙瘩”,不能顺畅的构建文言文的认知结构。比如学习李白的《蜀道难》、《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篇,我们如果对李白的人生形成初步的认识,能够把作品放置在其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中去品味去品读、去复原,就能容易的同化知识。《蜀道难》又何尝不喻示自己求仕之途的坎坷,从胸中升腾起一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不就是在写李白在人世中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经天纬地是抱负。人间无限的孤独凄凉久摧藏,只有在狂饮、 痛饮、仙宫中求得心灵的安慰与归宿 。《梦游天姥吟留别》表明作者入于"儒"而出于"道"的心路历程。在比如解读解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时,如果不补充陈子昂在武枚宜幕府进言被降职之事,学生就无法感受诗歌中洋溢着的悲愤之情。 同时,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些古文大家不是神、不是仙,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血肉的人。韩愈的胆略、苏轼的本真、李白的自信、王安石的倔强,他们的性格成就了他们跌宕起伏其又波澜壮阔的人生,也成就了他们摇曳多姿的文体风格。我们与之接近,与之对话,就会树立“勇夺三军帅”的勇气,“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观与奋发,“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的胸怀,“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精神。
三、只有“学”,没有“思”。
当下,我们的教育深深禁锢于一元哲学、简单思维中。“一元哲学”的核心是“专制”,容不得第二条道路、第三种选择、多元并存。我们老师从头讲到尾,形成“一言堂”,除了串讲、评点、诵读之外没有其它的好办法,文言文里教学的永远是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永远是“定性”的各个人物,容不得也不需要去怀疑、批判、反思。“简单思维”是与“一元哲学”相应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我们的课堂就是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入手,到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再到文章结构、思想主题等方面的简单流程。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对于古文作者、对于文言作品,我们教师以及我们的学生一方面要有深厚的史学知识、文论知识,丰富我们解读作品的视野和模式,另一方面更要拥有批判性思维——就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我们就会盲从、沉陷,以至于失去了自我。
文言文学习是与古文的对话,但又不止于对话,还包括我们的思考、分享以及文化的传承等。对李商隐诗《锦瑟》的主题解释,自宋代以来,就有学者对该诗主题做出了诸多解释推测,20世纪颇有争议的说法也有十几种之多。较有影响的大致有“令狐衣”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自序诗集”说等。除以上主要观点,还有“咏瑟”说(宋黄朝英等)、“政治影射”说(清杜诏等)、“寄托不明”说(清屈复)等提法。20世纪以来“回顾生平兼编集自序”说和“寄托不明”说得到较多评论家的认可。这些都需要我们师生有自己的解读。
我们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品质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怎样来实现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怎样实现古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怎样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呢?文言文学习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学习”,更主要还有其内在的“心理生长”,包括思维、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等。我希望,文言文学习是基于个体生命的需要和可能,帮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表达对生命对象和生命本身的体验、感悟、理解,更关键的是,让他们的言语生命获得应有的提高,提升对人、生命、人生价值的认识境界。